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领导及代表们的关注、关怀、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在科技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技创新工作扎实有效,科技成果转化率逐年提高,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现将我市主要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情况汇报如下:
一、目前我市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概况
东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类科技奖励扶持政策,如《东港市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方案》、《东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东港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等,在全市掀起了科技创新的新热潮。2016年,我市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93项,涉及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35项,超额完成市政府制定的30项工作目标,共研发引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分别为21项和36个,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0余个,其中草莓引进新品种4个,更新换代1个,为我市“一县一业(草莓业)发展、巩固我市全国草莓第一县”地位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优良品种保障。所有项目中把关推荐丹东市科技计划项目24项,获得丹东市科技计划立项支持15项,其中工业项目3项,农业项目9项,包揽丹东科技创新券项目3项,共有3个项目被评为丹东市科技进步奖,1个项目被评为丹东市优秀专利奖,立项数量位居丹东县(市)区首位。我市现有院士专家工作站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5家、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1家、丹东市企业技术研发开发中心16家。全市科技创新意识不断增强,2016年共申报受理专利122件,累计授权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03件,成果转化达95%以上。
二、我市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典型案例
(一)辽宁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情况
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全国最大的草莓专业研发机构,承担着本地乃至全省草莓科研、技术推广及服务指导工作职责,是我市草莓产业技术支撑单位。科研力量雄厚,目前拥有草莓专业科研人员17人,其中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农艺师3名,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省、市级引智、科研、推广项目任务20项,获得省、市级科研成果11项和科技进步奖9项。先后引进试验并大面积推广了红颜、章姬、甜查理、幸香、艳丽等20余个国内外草莓新优品种及推广30余项先进生产技术,成果转化率达100%,向全社会生产推广上千万株脱毒组培优质种苗,成功培育出丹莓1号、丹莓2号等草莓新优品种,常年与中国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等国内相关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与项目合作,先后邀请了国内外专家80多人次前来考察指导,先后组织专家深入基层举办技术培训班上百场次,发放技术资料十几万份,在省、市电视台制作专题节目40余期,为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推动本地乃至全国草莓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新品种引进、培育及转化推广
项目单位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现收集国内外草莓品种资源150余个,其中70%以上均通过引智渠道引进,大大地优化了品种结构。其中引进的日本红颜、章姬、幸香、枥乙女等,美国甜查理、卡麦罗莎、哈尼等,西班牙卡尔特,意大利艾莎、艾尔巴等优良品种已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栽培,每年推广面积150余万亩;其中《红颜草莓引进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2014年获辽宁省科技贡献一等奖。红颜草莓自2000年开始示范推广以来,丹东地区累计生产面积25万亩以上。据全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统计,全国自该品种引进以来累计种植面积45万亩,生产优质草莓130万吨以上,产值100亿元以上。其中品种更新增产草莓14.6万吨以来,新增产值24.7亿元。2015年草莓研究院最新选育“丹莓1号”“丹莓2号”草莓新品种,《丹莓1号草莓新品种选育》项目2016年获丹东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3年以来,丹莓1号等国内草莓新品种在丹东乃于全省各地累计推广3000亩以上,全国累计推广5000亩以上,增产优质草莓3680吨,直接经济效益4416万元。
近几年引入的日本桃娘、桃熏、夏姬、宝库、意大利希利亚、坎东嘎、阿尔巴等10个新品种,项目单位正在持续进行多种形式试种鉴定,有望筛选出适合露地和早春大棚的推广新品种。
2.新技术引进及转化推广
近五年来,草莓研究院承担实施了草莓引智成果示范推广、草莓新品种高效栽培技术、草莓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等成果转化项目8项,年综合增产草莓50万吨,增加社会效益80亿元;2013年《硫磺熏蒸防治草莓白粉病技术》项目获辽宁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丹东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硫磺熏蒸防治草莓白粉病技术自2005年以来在全国大范围推广应用,目前年应用面积愈5万亩,年增产优质草莓5万吨、增加社会效益5亿多元。
近些年引进推广蜜蜂授粉、疏花疏果、平衡施肥、黑膜覆盖、电灯补光、温湿度调控、硫磺熏蒸防治白粉病、土壤消毒等十几项国外草莓生产新技术。自2013年开始,项目单位通过引智开展设施草莓立体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在不同基质配方对草莓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引进国外多种形式高架模式并探索出适合本地最佳栽培模式、设施草莓立体栽培品种筛选、引进国外先进立体草莓智能化管理技术、开展设施草莓病虫害科学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推进我国立体草莓栽培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加强科研合作,推进成果转化
近些年来,草莓研究院共邀请了国内外草莓专家80多人次前来考察指导与技术交流,这些专家与项目单位合作研发科研项目10余个,引入国外优良品种40余个,赠送国外仪器设备16个(套)、专业书籍8本,科学建议30余条,其中日本专家伏原肇先后赠送给项目单位专业书籍3本,土壤EC测试仪一台、土壤PH值测试仪一个、土壤营养元素测试仪一个、土壤保湿剂一份,为科研成果的示范推广、东港草莓产业的高效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项目单位在全省成功应用了草莓优质、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示范草莓高架基质栽培及立体栽培示范、施用蚯蚓粪提高草莓产量与品质技术示范、提高草莓品质肥水管理技术推广、草莓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绿色草莓生产的安全用药技术推广、草莓优质生产苗繁育技术推广等6项引智示范项目。
4.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多年来草莓研究院不断加强草莓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大大地推动了东港市乃至全省草莓产业的高效发展,草莓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率全国领先。东港市现草莓面积发展到19万亩,总产量47万吨,总产值49亿元,全市有9万户农民、128家合作社、2000多名经纪人以及40余家企业从事草莓生产、加工和商贸。草莓新优品种推广应用率已达100%;推广应用脱毒种苗16万亩,占总生产面积85%;十几项国外新技术复合应用面积愈40万亩,综合引智成果技术应用率96%以上,年增产优质草莓120万吨,增加经济效益150亿元,同时推动了我国高效草莓产业发展,社会效益显著。
(二)东港启鑫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情况
东港启鑫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11月,公司主要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生产不锈钢西餐具的系列设备。
2013年下半年公司研发部门组织技术人员,专门针对不锈钢西餐具生产的系列自动化设备进行设计研发,到2016年底该项目已经申请专利19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现已获得授权的专利有8项,成果转化率达100%,该项目的专利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客户的追捧,研发的一系类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进口设备的垄断地位,并且性能与价格占据绝对优势。
2015年5月首套全自动设备交付客户使用,现产品主要销往我国不锈钢西餐具生产基地的天津、山东、温州、广州等地。2016年开始该项目的系列产品销往韩国和东南亚国家。截止2016年底该项目的产品销售80余台/套,实现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出口创汇100余万美元。今年前8个月的生产计划已经排满,预计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2500万元,出口创汇额达120万美元。
公司研发中心今年将继续研发、设计、完善该项目的系列产品,最终实现不锈钢西餐具生产无人化,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不锈钢西餐具生产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使我国继续保持世界不锈钢西餐具生产的优势地位。
(三)东港市锦都食品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情况。
东港市锦都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8月,注册资金3000万元,辽宁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一家集海产品(海参、贝类、鱼类)及农副产品储藏、保鲜、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公司占地面积39026平方米,总投资1.5亿人民币,年储藏量达40000吨以上,年加工杂色蛤、文蛤、海参、鱼类等各类水产品8000吨以上,年产值达到1.2亿元人民币,其中,年出口产量达到3000吨以上,年创汇1200万美元。公司广纳人才,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技术精湛、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其中高层管理人员5人,中层管理人员15人,技术人员36名,办公人员21名,销售人员18人,一线生产及辅助生产人员根据生产任务300至500人。2016年申报发明专利5件,成果转化率达100%。
2014年公司承担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子项目—杂色蛤自动挂冰衣生产技术研究,是该公司首创,东港地区没有任何一家工厂运用此项技术,杂色蛤自动挂冰衣生产技术解决了人工挂冰衣过程繁琐,挂冰衣不均匀的难题,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因此在全国很多贝类产品加工生产厂家都有这种市场需求,并且对于传统人工挂冰衣是一种技术上的突破。此项技术的实施,使得公司杂色蛤年产量增加15%,市场上占有率由原来的4%增加到10%,节约人工费将近20万左右。杂色蛤自动挂冰衣生产技术主要创新点为:1.克服冻品在水中的漂浮问题;2.挂冰衣过程一次性完成,节省成本;3.可有效控制冰衣的厚度。此项技术的研发不仅解决了人工挂冰衣操作过程繁琐,费时费力的问题,而且解决了冻品杂色蛤肉在水中的漂浮问题,使杂色蛤挂冰衣的过程一次性完成。现在市面上采用的人工挂冰衣,冰衣的厚度无法控制,需要反复操作,过程繁琐,自动挂冰衣技术可以一次性完成挂冰衣且有效控制冰衣的厚度,且使成品杂色蛤肉保鲜度更好,外观看上去更加的鲜嫩可口。通过该技术的成果转化,2017年预计年生产杂色蛤量可达5000吨,年销售收入可达1亿元,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四)丹东永明食品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情况
丹东永明食品有限公司,以冷冻加工厂为公司主体,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现有员工450人,其中技术人员70人。储藏能力10000吨以上,日速冻能力200吨,年出口额在2000万美元以上。公司主打产品是鱿鱼系列产品的深加工出口,年加工量达10000吨以上。公司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无菌生产车间、生化实验室和高素质的生产、管理、技术队伍,通过了HACCP体系认证、QS认证和欧盟注册,并注册了“渔之郎”牌商标。公司连续三年被辽宁省工商局评为“重合同守信誉企业”,多次被东港市政府评为“先进出口创汇企业”,是辽宁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获辽宁省名牌产品称号。2012年11月负责北黄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辽宁•东港海洋经济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在该公司正式成立,并签订合作协议,开创了“自主创新、科技兴企”之路。
2015年10月13日,在东港市科技局组织协调和丹东永明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倡导下,由东港市丹东泰丰、泰宏、泰华、绿苑食品等16家企业与中科院沈阳分院、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大连工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辽东学院7所高校及科研机构自愿联合构建,并于2016年12月份由省科技厅批准为省试点联盟。在院士工作站和联盟的科技平台支撑下,永明食品有限公司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签署4项正式技术合作协议,“利用废弃鱿鱼骨生产医用甲壳素技术,其产品已进入中试阶段”、“利用杂色蛤汤汁生产海鲜调味品技术,已完成产品研制,正处于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阶段,这个新产品是废料利用,不仅节能环保,效益可观,市场前景非常看好;“大黄蚬子苗种繁育技术已经成熟,已争取到国家2017年增殖放流机会,为国家、省、丹东市海洋增殖放流,提供优质的苗种,届时6000万粒黄蚬子苗将放流黄海,对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和保护国家地理标志资源及老百姓致富意义重大;“利用鱿鱼生产中的废料加工鱿鱼膏附加产品已投入了生产”。“JY-ш型隧道式食品低温干燥一体机”项目,已经结题,通过中试试验,可以取代14吨以下锅炉,对海产品进行烘干,既节能环保,又提高了产品质量;JY-ш型海水软化处理器,可以将浅海污染的海水进行净化,既缩短了海珍品养殖周期,又提高了海产品生态养殖质量,目前正处于中试试验阶段,有望今年生产投入使用。2016年,永明食品共申报发明专利8件,授权发明专利6件,专利成果转化率达100%,企业研发能力不断增强,产品升级更新速度持续加快,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