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叶霉病
来源或作者:农经局  发布日期:2017/9/15 15:38:14  

番茄叶霉病在番茄的叶、茎、花、果实上,都会出现的症状,但是常见的是发生在叶片上,初期在叶片背面出现一些退绿斑,后期变为灰色或黑紫色的不规则形霉层,叶片正面在相应的部位退绿变黄,严重时,叶片常出现干枯卷缩。从发病的顺序看,经常从植株下部向上蔓延、温度从9℃到34℃之间,病原都能生长发育,发育的最适温度是20~25℃。在最适温度且湿度较大(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仅需10天到半月就可普遍发病。

发生特点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的褐孢霉 Fulvia fulva (Cooke) Cif. 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菌丝块在病株残体内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或以菌丝体在种皮内越冬。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从叶背的气孔侵入,还可从萼片、花梗等部分侵入,并进入子房,潜伏在种皮上。

  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发病最适气候条件为温度20~25℃,相对湿度95%以上。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病盛期为春季3~7月和秋季9~11月。番茄的感病生育期是开花结果期。

  多年连作、排水不畅、通风不良、田间过于郁闭、空气湿度大的田块发病较重。年度间早春低温多雨、连续阴雨或梅雨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秋季晚秋温度偏高、多雨的年份发病重。

防治措施

  ①合理轮作:和非茄科作物进行三年以上轮作,以降低土壤中菌源基数。②种子消毒:播前种子用52℃温水或1%高锰酸浸种30分钟,以清除种内外的病原。处理完后,最好再用清水漂洗几次,以清除初次水中和种表附着的病原体,并在播种前用新高脂膜喷施种子表面。③高温闷棚:选择晴天中午时间,采取两小时左右的30~33℃高温处理,然后及时通风降温,对病原菌有较好的控制作用。④加强棚室管理:及时通风,适当控制浇水,浇水后及时通风降湿;及时整枝打杈,摘除病叶,以利通风透光;实施配方施肥,避免氮肥过多,适当增加磷、钾肥。⑤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保护,着重喷洒叶片背面,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1~3次,具体视病情发展而定。药剂可选用50%扑海因悬浮剂1 000倍液,或70%甲托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保护地栽培还可每亩标准大棚每次用45%百菌清烟剂250克防治。

  (一)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严把育苗关;

  (2)利用无病种子:无病种子可减轻田间由种子带菌引起的初侵染。无病种子应从无病田或健康植株上留种。引进种子需要进行种子处理,采用温水浸种。利用种子与病菌耐热力的差异,选择既能杀死种子内外病菌,又不损伤种子生命力的温度进行消毒。对于温室栽培的番茄种子宜选择用55℃温水浸种30分钟,以清除种子内外的病菌,取出后在冷水中冷却,用高锰酸钾浸种30分钟,取出种子后用清水漂洗几次,最后晒干催芽播种;

  (3)高温闷棚:选择晴天中午时间,密闭温室升温至30~33℃,并保持2个小时左右,然后及时通风降温,对病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4)加强管理,降低湿度:采用双垄覆膜、膜下灌水的栽培方式,除可以增加土壤湿度外,还可以明显降低温室内空气湿度,从而抑制番茄叶霉病的发生与再侵染,并且地膜覆盖可有效地阻止土壤中病菌的传播。根据温室外天气情况,通过合理放风,尽可能降低温室内湿度和叶面结露时间,对病害有一定的控制效应。及时整枝打杈、植株下部的叶片尽可能的摘除,可增加通风。另外,采用滴灌可降低空气内湿度,好于大水漫灌;

  (二)药剂防治

  预防用药:

  在预期发病时,用奥力克—霉止500倍液或霉止30ml+抑菌叶肥金贝40ml

  兑水15公斤,进行植株全面均匀喷施,5—7天用药一次。

  防治用药:

  (1)叶霉病初发时,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及严重病枝,然后根据作物该时期并发病害情况,采用霉止50ml+金贝40ml或霉止50ml+霜贝尔30ml,或霉止50ml+细截30ml,兑水15公斤,每5—7天用药1次;连用2—3次。

  (2)发病较重时,清除中心病株、病叶等,及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方法,如霉止50ml+10%多抗菌素15g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5g或70%百菌清30g,兑水15公斤,3—5天用药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