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水象甲又名稻水象、稻根象。主要为害水稻叶和根,是一种检疫性害虫,目前,我省各主要稻区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 成虫多在叶片的叶缘或中间沿叶脉方向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形成长短不等的长条白斑,长度一般不超过3cm。幼虫在水稻根内和根上取食,幼虫密集根部,根系被取食,刮风时植株倾倒,甚至被拔起浮在水面上。为害成穗株率和每穗粒数明显减少,抽穗期和成熟期显著推迟,最终导致严重减产。
识别要点: 成虫雌虫长2.6-3.8mm,宽约1.5mm。体表被覆淡绿色至灰褐色鳞片,自前胸背板的端部到基部,有一个由黑色的鳞片组成的广口瓶状的暗斑,在鞘翅的基部向下延伸至鞘翅约3/4处形成一个不整齐的黑斑;雄虫仅具短粗的两叉形锐突;触角红褐色着生于喙中间之前,柄节棒形,触角棒呈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棒为3节,棒节一光亮无毛。卵长圆柱形,两端圆,略弯,珍珠白色,表面光滑。幼虫为无足型,体白色,头黄褐色,老熟幼虫体长约8mm,腹节9节,第2-7节的背面各有一对长而略向前弯的钩状凸起(气门),在幼虫淹水时得以从根内和根周围获得空气(稻水象甲幼虫的重要特征)。
发生情况:半水生昆虫,越冬场所分布较为复杂,在山脚下、稻田周围林带及山上较多,以成虫滞育越冬。卵多产于浸水的叶鞘内。初孵幼虫仅在叶鞘内取食,后进入根部取食。羽化成虫从附着在根部上面的蛹室爬出,取食稻叶或杂草的叶片。成虫具有较强的趋水稻习性、趋光性和趋阴性,喜食嫩幼叶片,成虫常聚集在一起,受惊后呈假死状态落下飘移。稻水象甲的迁飞扩散能力强。可随稻秧、稻谷、稻草及其制品、其他寄主植物、交通工具等传播。此外,还可随水流传播。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凭“检疫证书”调运种子、苗木、稻草等,强化检疫执法力度。
(2)农业防治:稻田秋耕灭茬可大大降低田间越冬成虫的成活率。结合积肥和田间管理,清除杂草。水稻收获后要及时翻耕土地。保护青蛙、蟾蜍、蜘蛛、蚂蚁、鱼类等天敌,采取适时晚移栽和调节田间灌水量的措施,控制局部稻水象甲发生为害。利用稻水象甲的趋绿、取嫩的习性,可在稻田边缘附近种植玉米,使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先迁飞到玉米上为害,实施局部集中防治。
(3)生物防治:目前,利用苦参碱、绿僵菌防治稻水象甲具有一定效果。
(4)物理防治:可采用杀虫灯诱杀稻水象甲成虫,田间设置阻虫网通过阻挡稻水象甲成虫迁入。
(5)适时施药防治: 水稻移栽后5-10天,选用35%敌畏·马拉松乳油或20%辛·唑乳油或20%阿维·唑乳油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