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俗称稻热病、火烧瘟等,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均可以感病,根据危害时期、发病部位不同可以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症状识别:
苗瘟:发生于三叶前,发病后,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色,卷缩而死,湿度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褐色的霉层。
叶瘟: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分蘖期至拔节期为害最重。叶片上的病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急性型病斑:病斑暗绿色,多数近圆形或椭圆形,斑上密生青灰色霉层,气候潮湿、施氮肥过量、生长嫩绿的稻田易发生;另一种是慢性型病斑:病斑梭形或长梭形,外围有黄色晕圈,内部褐色,中心灰白色,有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端延伸(这是该种病害的重要特征)。
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形成环状蔓延,使病部变黑,茎秆易折断。
穗颈瘟:常在穗下第一节穗颈上发生,初形成褐色小点,扩展后使穗颈部变褐,影响结实,造成枯白穗,发病晚造成秕谷,分枝和小枝也可发病,造成小穗不实。
谷粒瘟:发生在谷粒的内外颖上,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边缘暗褐色,中部灰白色。
发病条件: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谷和病草上越冬。种子上的病菌在温室或薄膜育秧的条件下容易诱发苗瘟,露天堆放的稻草是来年发病的主要侵染源。高湿持续一昼夜以上,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长期灌深水或过分干旱,偏施、迟施氮肥等,都易诱发稻瘟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良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有效、经济措施,也是综合防治的关键措施。
(2)处理病谷、病草:收获时,对病田的病谷、病稻草应分别堆放,尽早处理。室外堆放的病稻草,春播前应处理完毕。不要用病草催芽、捆秧把。
(3)种子处理 :稻种应从无病田或轻病田留选,对有菌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效果明显。用1%石灰水浸种2天,捞出后清水洗净,控制水稻苗病。
(4)加强肥水管理:应当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合施用,以及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管水必须与施肥密切结合。
(5)适时施药保护:稻瘟病化学防治,必须确立“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苗叶瘟狠抓秧田防治,如秧田出现病斑,尤其是急性型病斑,应立即防治,化学用药可选用40%稻瘟灵乳油600-800倍液、49%的丙环·咪鲜胺乳油亩用20-30毫升、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2%春雷霉素水剂5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800-1000倍液喷雾,在移栽前2-3天,对秧苗进行药剂处理喷施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达到带药移栽的目的;叶瘟应注重保护易感病品种的分蘖盛期,及时掌握病情,当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时,结合气象条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穗瘟防治应注重保护抽穗期,尤其是天气条件利于病害流行时,应确定防治田块,抓好农药防治。每亩可用40%稻瘟灵乳油60-70ml、49%的丙环·咪鲜胺乳油20-30毫升或25%咪鲜胺乳油60-100ml,兑水50l喷雾;或每亩用4%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 800-1000倍液,1%申嗪霉素悬浮剂600倍液喷雾,病重田需喷2-3次,间隔7-10天,若施药后遇雨要及时补喷。